【柳氏医派】柳少逸:读《史记》 论扁鹊在中国医学史中的地位——“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2-04 10:24:54

 读《史记》  论扁鹊在中国医学史中的地位(2)

——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按】扁鹊,原名秦越人,为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其受业于长桑君,又授徒子阳、子豹等弟子十余人。越人医术精湛,内外妇儿诸科均有所成,行医于战国时中原诸国,且能“随俗为变”。在赵为“带下医”;至周“为耳目痹医”;入秦“为小儿医”,从而“扁鹊名闻天下”。故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从而在史学上确立了秦越人为医学鼻祖的地位。(柳少逸)

  明·宋濂《宋学士全集·赠医师葛某序》云:“古之师,必通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辩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明·盛寅在《医经秘旨·医不三世辨》中,称《针灸》、《神农本草经》、及《素问》、《脉经》为三世之书;而清·王士雄在《潜斋医话·医鉴》中,称《神农本草》、《灵枢针灸》、《素女脉诀》为三世之书。上述三家均言《神农本草》以辩药。《灵枢》的内容主要是讲脏腑经络及针灸治病,所以有言之为《针灸》,或称之为《针经》。讲的是祛疾之法,针灸之要,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明确指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查证”者,有宋濂、王士雄为《素女脉诀》、盛寅为《素问》、《脉经》之别。“有诸内则形诸外,故四诊为医家辨证之前提。”故查证当为四证合参。但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可知,先秦名医在诊察疾病运用“四诊”时尤重色脉。对此喻昌在《医门法律·合色脉论》中,首言“合色脉之法,圣神所首重,治病之权舆也。”并云当“总以灵心为质。”它如清·王士雄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中,有“色脉大要,以神为主。”“治之大要,研求其极,只有色脉一端,故治之极于一”之论。“治之极于一”,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对此,清·陈修园在《灵素集注节要》中进一步强调:“色脉之道,至精至微,然本于阴阳气血。”综上所述,一个医生要具备“察证”的诊断技术和“辩药”、“针灸”的治疗技术,然后方可言医。而要具备这些诊疗技术,就“必通三世之书”。“三世之书”乃一名良医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此亦今天强调的要熟读“四大经典”著作的由因。

  《汉书·艺文志·方伎略》所记载的七部古医经中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有扁鹊得长君所传之“禁方书”,及仓公得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法;通过该传中记载扁鹊的诊疗活动可知:扁鹊具有高超的色脉诊法和卓有成效的治疗技术,说明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就以扁鹊的著作和诊疗技术,在我国医学史上形成了第一个医学流派——扁鹊医学流派。根据扁鹊学从长桑君,扁鹊又授徒子阳、子豹等弟子,这种师徒传授,渊源自有,且有医学著作传世,说明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形成发端于扁鹊。故太史公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及“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脉”字,其义有作“脈”、“衇”“覛”,之三端。

  其一,“脉”乃“血脉”、“血管”、“脉搏”之义。晋·许慎《说文解字》云:“脉,血理分衺行体者。”《周礼·天官·疡医》云:“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王冰注云:“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见于经脉之中也。”李中梓尝云:“营行脉中,故为血府。然行是血者,实气为之司也。”由此可知,“脉”乃“血脉”之义。《左传·僖公十五年》云:“张脉憤兴,外疆中亁。”杨伯俊注云:“脉,即今血管也。”《素问·经脉别论》云:“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也。”此乃谓人的脉搏随情绪的波动而有所变化。

  其二,“脉”乃“经脉”、“脉络”之义。即人身经络系统。长沙马王堆出土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法》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均记载了“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据考证该二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期,为《内经》以前的医学文献,从二书的命名来看,脉乃经脉之义,其“脉”的内容为经络学说的雏型。此二书当属长君传扁鹊、公乘阳庆传仓公之“脉书”的内容之一。《内经》为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基本理论,尤其对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病机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等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如《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已决生死。”此谓脉乃经气、经血,即运行于经脉中的精气,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以达到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汉·桓宽《盐铁论·轻重》云:“夫拙医不知脉理之腠,血分之分,妄刺而无益疾,伤肌肤而已矣。”宋《齐东野语·针砭》云:“盖脉络之会,汤液所不及者,中其俞,其效如神。”至于经脉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灵枢·经脉篇》则有“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论述。

  其三,“脉”乃“脉学”、“诊法”之义。诊法即疾病的诊查技术之谓。

  脉,通“覛”。《尔雅》云:“覛,相也。”《集韵》作明解。故《战国策·魏策》云:“前脉地形之险阻,决利之备,使三军之士不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脉其川流所会,诊其水土津注,宜是汉水也。”以上二文所云之“脉”,皆审视观察之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开宗明义地讲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见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的记载。《难经》传为扁鹊所著,在《难经·六十一难》中有“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论述。清·叶霖《难经正义》注云:“神,神化不侧之谓”;“圣,至于至极之谓”;“工,专精之谓”;“巧,心智灵变之谓”。另,《难经·六十一难》尝云:“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又云:“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清·滑寿注云:“以外知之望、闻,以内知之问、切也。神,微妙,圣,通明也。又总结之,言神圣,则工巧在内也。”所以尽管《难经》中强调的是四诊合参。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难经》中将望诊查色列为四诊之首。对此,唐·孙思邈亦重视望诊,其在《千金翼方·色脉》篇中,有“夫为医者,虽善于脉侯,而不知察气色者,终为未尽要妙也。故曰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侯脉”的论述。对此,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则有“色脉大要以神为主”的论述;清·陈修园《灵素集注节要》尝有“色脉之道,至精至微,然后本于阴阳”的精论。

  从《汉书·艺文志·方伎略》中可知,“医经”中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当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等医籍的部分内容。从该《传》中所记载的扁鹊的医疗踪迹来看,色脉诊法是扁鹊的主要诊断技术,是“扁鹊学派”的重要学术特色。故太史公司马迁在该《传》中有“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的盛誉。此处“脉”的概念,当为广义之脉——“诊法”。如在《传》中之篇首,即讲述了长君传扁鹊“禁方书”及具有神秘色彩的特异望诊技术,并“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传》中尚记有:“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不出三日必閒。’居二日半,简子寤。”此次诊病,实“望而知之”也。它如“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得知太子病情,而言“能生之”,并以“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此乃“内知之曰神”之谓也。再如“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在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扁鹊以望神色而知其病,但齐桓侯的愚昧,因违疾忌医而死。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讲述的扁鹊师承长君之医术,及诊病的史料来看,“脉”字当为“诊法”,即陈修园所讲的“脉色之道”,即今之“四诊”。所以说,由扁鹊之“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所形成的诊断技术,是奠定了今天的四诊诊法的基础。

  综上所述,太史公所称的“言脉者,由扁鹊”中之脉,为广义之脉,即包括“血脉”、“经脉”、“脉诊”及“诊法”。长汉马王推汉墓出土帛书《足臂十一经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目前发现最早的经脉学专著,说明了在十一脉学说形成之前,人们通过脉感传感路线,对“经脉”所作的一种早期直观的命名。其后形成的《内经》在提出了“经络”的概念后,以“脉”所代表的经络系统的概念含义逐渐退化,《内经》中“血脉”的概念,意指“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此即《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说的:“夫脉者,血之府也。”明确地表述了“脉”是容纳血液的器官。同时,《内经》中已有了脉的搏动现象的记载,如在《素问·三部九侯论》中,详尽地阐述了上、中、下之天、地、人三部九侯脉法。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5年4月第一版“读史记,论扁鹊”。